7月5日下午,由《证券日报》社主办、合享汇智集团协办的2024科创领军者交流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新产业(300832)、新模式、新动能”为主题,汇聚了科创领域的领军人物,共同探讨科技创新的未来。
会上,《中国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一书正式发布。该书主要包含上市公司科创能力评价体系及指数报告、科创领军者成长五年调研报告和科创优秀案例三部分内容,其研究成果为我国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于“上市公司科创能力评价体系”,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在会上表示:“这个指标体系非常好,可以说是填补了国家层面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空白。因为创新体系有国家层面的创新体系,有区域创新体系,也有城市创新体系,再往下面就是企业创新体系。企业作为国家创新的主力军,同时也作为创新最基本的细胞单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创新带动作用。本次大会上发布的上市公司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指标和相应的成果,对企业未来创新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方创琳建议,未来可以增加一些创新风险的评价内容,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保障基础上增加创新风险的评价,对于企业防范风险,尤其是上市公司及时转型会有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这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代,要素资源禀赋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成为了引领产业创新的重要动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各地区拼招商、做产业聚集现象背后,对于不同区域的要素资源禀赋将如何助力科技创新以及引领产业创新,方创琳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方创琳认为,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在地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的地方,怎样选择一个地方去落户,才能获取利益最大化,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第一,量身定制企业创新模式,这是首要任务。比如,当企业位于东部地区,一个创新资源极为丰富的区域,其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密集,此类企业便无需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它们可以借鉴并利用现有的创新成果进行转化,这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然而,若企业位于西部地区,距离创新资源与创新高地相对较远,它们可能会选择在当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行研发活动,并设立实验研究中心以增加专利积累,这是另一种创新模式。
因此,对于在不同地区设立的企业而言,其选择的创新模式会有所不同。当然,也有企业提出,即使身处创新资源丰富、邻近高校的区域,自行建立创新中心或更为有利。确实,这种做法有其优势。作为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决策,所选择的创新模式应当有所区别,无论是引进创新、自主创新、合作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借智创新,都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地域条件进行选择。
第二,精准赋能企业科创人才。这是当下企业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位优秀企业家的引领能够拯救企业的命运。因此,我们亟需采取多种手段来集聚和培养人才。可通过构建CEO训练营等模式,汇聚全国范围内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为他们提供系统而全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企业管理能力和经营智慧,助力企业持续稳健成长。
第三,因地制宜选择企业创新区域。不同的创新区域将直接影响创新成果的产出、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效果。举例来说,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这需要我们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其创新能力。同时股票配资违反,我国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生产力的均衡布局。在追求生产力均衡布局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创新资源、创新企业以及上市公司的空间分布问题,致力于实现其分布的相对均衡化。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深入探讨的课题。若未能有效解决此问题,中国企业发展、创新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将长期存在。